资治通鉴:职场中最难的2件事,管理层身段要向下,基层视野要向上!
管理、人性、财富、家学就看《资治通鉴》
内部资料领取方式在文末
回复【4】了解社群
《资治通鉴》第七十六卷 魏纪八
曹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乙亥,公元255年)
【原文】
师以荆州刺史王基为行监军,假节,统许昌军。基言于师曰:“淮南之逆,非吏民思乱也,俭等诳诱迫胁,畏目下之戮,是以尚屯聚耳。若大兵一临,必土崩瓦解,俭、钦之首不终朝而致于军门矣。”师从之。以基为前军,既而复敕基停驻。基以为:“(略)”基屡请,乃听,进据水。【译文】
译文有点长,略过吧【解析】
昨天提到针对司马家的淮南第二叛爆发。
毌丘俭、文钦讨伐檄文把司马师的心态弄得不上不下,不得不带病出征,于是就发生了上面的材料。
司马师征调王基作为监军,也得亏是王基多次向司马师建议要快速进军,为后面迅速占据南顿,调动邓艾等人部队围堵毌丘俭提供契机。
但就司马师本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是非常犹豫和纠结的。
之前文章提到,毌丘俭、文钦的讨伐檄文明确表示只针对司马师不针对司马家的态度,让司马师非常被动,他必须大胜把毌丘俭干净利落的解决才能够为自己正名并再次树立权威。
战场之上凶险万分,变数极大,一旦司马师前线失利亦或者胶着,后方牺牲司马师利益来稳定毌丘俭的声音就会出来,到时候司马师可就真啥玩意都不是。
司马师犹豫纠结的点就在这里,他输不起,必须赢。
人,一旦怕输、求稳,做事就会开始畏手畏脚、瞻前顾后。
司马师就入了这种心态误区,并影响到了实际决策。
不光是司马师是如此,绝大多数人也是如此。
就像之前文章提到的一句话:人做事一旦有私心,注定这事就成不了。
至于为什么会这么说?
因为你一旦起了私心或者说私心占据主导地位,你的动作会变形,你会从把事情做好,变成考虑利益得失,尤其是眼前利益得失,而看不到整体。
这就好比是你去高考,你要得高分,最优解是把你能拿到手的分线迅速拿到手,然后再根据轻重难易去一题题攻克。
但你被眼前一道难题给难住了,非要死磕,觉得不做出来就是丢分,这就是只顾着眼前看不到整体。
基屡请,乃听,进据水。所以看这一句,王基多次劝谏司马师,司马师才听。
当然如果从后世视角来看,为了平定毌丘俭,司马师不单单是他这一路军,还有王昶、诸葛诞、邓艾、胡遵(之前文章提到过东兴之败的关键人物,司马家的铁杆)。
司马师停军不前,有可能想汇合大军后雷霆之势压过去(求稳),也有可能是想让毌丘俭突入腹地,为其他部队围堵毌丘俭后路提供契机(求一锅端)。
军事上毋庸置疑没啥好说的,但政治上呢?
作为一个领导,做事不能再像一个小兵一样埋头做事,而更要看到更高的大局层面的东西,比如说政治影响。
司马师停兵不前,在政治上就有大问题了。
毌丘俭是叛乱,司马师代表朝廷去平叛名正言顺,现在司马师却停兵不前,别管他军事上怎么讲有道理,政治上传递的信号就是你司马师怕人家了。
其二,王基的建议中提到,司马师要把声势搞起来。
显然就是司马师没有把声势搞起来,进兵过程颇为低调,这就相当于是变相给毌丘俭提供操作空间。
按照王基的说法,毌丘俭就是叛乱,靠的是裹胁不知情的群众和官兵,主打的就是一个信息差和一鼓作气。
如果司马师把声势搞起来,淮南地区都知道朝廷平叛部队来了,毌丘俭被定性为叛逆,还有多少人愿意为他卖命?
把声势搞起来就是舆论和心理攻势,更是统战的一部分。
就像伟人说的,舆论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
其三,平叛速度要快!
毌丘俭叛乱,朝廷平叛,孙吴看着、蜀汉看着,曹魏内部潜藏的反对派也看着,甚至司马昭、司马孚也都看着呢。
但凡司马师打成烂战、消耗战、持久战,对于司马师的威望来说都是重大打击。
因为大义名分和形式上,朝廷平叛必须是雷霆万钧、摧枯拉朽一战而定。
要是没有打出如此场面,反而迁延日久,不但说明负责人水平不行,更说明曹魏朝廷底子的虚弱。
就好比说俄乌战场,五常之一俄罗斯,哪怕经过苏联解体三十年,再不济拿捏一个乌克兰也应该是小菜一碟,结果打了三年,一比吊糟,拉跨至极,还被突入本土。
不打的时候尚且觉得俄罗斯强大不好惹武德充沛,现在打完之后才发现,原来你俄罗斯不过如此,一个乌克兰就把你整得欲死欲仙,更是让你的问题都暴露。
对于司马师来说,这一仗必须要快,迅速把毋丘俭搞定才能把司马师的威名给立起来。
好在王基多次劝谏司马师,否则淮南第二叛会搞成什么样还真说不准。
【闲扯】
透过司马师这事,重点是什么?领导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维度的。
而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是一维的。
比如说,领导做一件事,既要考虑这事怎么做成,更要考虑高层领导的看法,更要考虑不能违规违纪。
但具体到小兵可能就是“你别给我扯这些东西,你说怎么做,或者我就想这么做。”
当你理解领导决策这种维度多样性之后,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有点时候领导布置的事情这么扯淡,有的时候一点实事求是都不讲,变来变去是常态,甚至就是上面领导怎么说他就怎么干。
问题可能并不是出在这些领导身上,恰恰是我们很多时候因为身在基层或一定维度的限制,导致我们在信息差之下的视野狭隘。
因为信息差、视野狭隘,就不得不盯着眼前的事,恰恰容易给我们一种错觉,就是我对这个事情更了解。
相应的就在对更上层安排的事与我们理解有偏差的时候,认为是上层不了解情况或没有实事求是,于是就有了对抗或蔑视心里。
当然,这里不是批判,而是要认识到,人思考问题会有局限性,而不同位置思考问题同样会有他的维度性(维度的单一或维度的复杂)。
认识到这种思维多样性之后,你在高层思考让下面做决策的时候,才能够提前预料到下面各个层级基于他们层级一定会有反对、不理解,你需要去沟通、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这样才能成事。
而你在基层遇到上面布置的事情,不是盲目的去做,而是要思考更上层的思考逻辑,这样才更有可能破圈。
可惜,以上两点恰恰是最难的。
身在高层上层会有天然的傲慢与对基层不屑,而身在基层却也会有对上层和高层的身份敌视与抗拒。
最后,推荐一个非常棒的深度历史类公众号,我也有经常看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下一篇:没有了